从构想到现实,见证计算技术的革命性变革
创始人张明远博士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期间,首次提出统一计算架构的概念,认为CPU和GPU的分离设计将成为未来计算的瓶颈。
CUP Technologies在硅谷正式成立,获得首轮风险投资500万美元,组建了由芯片设计、计算机架构和AI专家组成的核心团队。
公司获得"动态可重构计算单元"基础专利,这一创新设计成为后来CUP架构的核心技术。
第一代CUP原型芯片"Phoenix"成功流片,在特定工作负载下展现出比传统CPU+GPU组合高3倍的性能。
开发出量子隧穿互联技术,解决了多核CUP芯片间的通信延迟问题,获得"IEEE最佳论文奖"。
与多家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,CUP技术开始应用于数据中心和自动驾驶领域。
发布首款商用CUP-M1芯片,用于高端智能手机,性能超越同期旗舰处理器40%,功耗降低35%。
CUP架构被《科技评论》评为"十大突破性技术",公司估值突破100亿美元。
在上海、慕尼黑和东京设立研发中心,员工总数超过2000人,产品线覆盖移动、桌面和服务器市场。
2015年,当时还在斯坦福大学任教的张明远博士正在研究神经网络加速器。他发现现有的计算架构存在根本性缺陷:CPU擅长串行逻辑处理但并行能力有限,GPU擅长并行计算但控制逻辑简单,数据需要在两者之间频繁搬运,造成巨大能耗和性能损失。
在一次深夜实验中,张博士观察到当神经网络层数增加时,数据在CPU和GPU之间的传输时间竟然超过了实际计算时间。这一发现促使他思考:能否设计一种全新的处理器架构,将两种计算模式完美融合?
经过18个月的秘密研发,团队解决了三个关键技术难题:
2017年4月的一个凌晨,第一代CUP原型在ImageNet图像识别任务中跑出了惊人的结果:识别准确率与当时顶级GPU相当,但功耗仅为其1/3,体积缩小了60%。团队成员李华回忆道:"当我们看到这个结果时,所有人都沉默了——我们知道,计算历史将被改写。"
2018年,CUP技术首次公开亮相于国际固态电路会议(ISSCC),引发了行业震动。英特尔首席工程师评价道:"这是自x86架构以来最具颠覆性的创新。"
如今,CUP架构已演进到第五代,广泛应用于从智能手机到超级计算机的各个领域。张明远博士在最近一次采访中表示:"我们只是揭开了统一计算时代的序幕,未来十年,CUP将使AI计算效率再提升100倍。"